?
編按:第三篇文章中,作者提到投履歷應該要如何準備、好讓自己獲得面試的機會;接下來,他將讓你從人資的角度了解“面試”這件事,讓你更能抓住面試官的心。
?
這篇文章會提到:
1.為何我出現(xiàn)在這里:信任的建立
2.產業(yè)公司職位與我:尋找一個實現(xiàn)的舞臺
3.招募流程大剖析:為什么老是問“有沒有問題!”
?
【1.為何我出現(xiàn)在這里?】
當你已經做了很多努力、讓你有機會站在你未來可能的雇主面前,去展現(xiàn)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、過去有什么專業(yè)與經驗,讓他相信你值得一起工作,與其把他想像是一個考試、一個測驗、一個關卡,不如把他很單純的當作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,而人與人溝通的關鍵,在建立雙方的互相信任。
?
以上這段是我每次面試前,都會重復告訴自己的一件事情;我不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,甚至常常在被逼急、壓迫的時候口吃,因此,在我后期的學生實習面試時,我都告訴自己:“我不是來考試的,我是來和對方溝通、我們是否有緣分能一起做點事?!?/span>
?
獵頭實習的經驗告訴我,當你拿到面試、當對方已經愿意花一段時間與你談話的時候,千千萬萬不要質疑自己“夠不夠好、符不符合對方工作敘述開的條件”,不需要!
為什么?
因為當他決定“找你來面試”的時候,他已經接受你現(xiàn)在的狀態(tài)(除非你履歷膨脹過多)
面試無論是自我介紹、或是回答任何問題,都很建議以“我是誰、為什么我會來這邊面試、我對這工作的期望是什么”做開頭!(by資深獵頭顧問)
?
你主動的說明你的求職動機、以及你對工作的期望,是完全以行動來證明你的“主動積極”而非口說無憑,且當你主動開啟議題時,你更容易掌握整個對話的脈絡,更重要的是,你讓對方覺得你是認真有準備的,會建立起雙方的信任感!
?
而要做到這件事情,基本功要做好:【認識現(xiàn)在的自己】【未來的自己】【產業(yè)研究】(參考前面系列文)這三點都有做好準備的話,我相信這樣的信任感,不難建立!
?
【2.產業(yè)公司職位與我】
從第一篇文章就看到現(xiàn)在的朋友一定覺得很膩,但因為太重要了我不得不再很多地方多次提起這個概念!在面試“非常想去的公司”之前,一定要把【產業(yè)研究】跟【認識自己】做得非常非常徹底!
?
經典的面試問題:
“為什么想進入xx產業(yè)?”
“為什么從上一份工作離職?”
“你的專業(yè)出路很廣,可以做A做B做C做D,為什么要找這個領域、這份工作?”
?
以上幾個經典問題其實除了去了解你的求職動機,更是了解你對這個產業(yè)運作有沒有基本的概念、會不會因為與期望不符一下就離職但在更深入的問題例如:
?
“你覺得xx部門在做什么?”
“你覺得xx職位在做什么?”
“你有什么特質是可以把xx職位做好的?”
?
這種問題,就是考驗【產業(yè)研究】做到多深。隔行如隔山,以業(yè)務來說,一樣是業(yè)務,不同產業(yè)的“重點”都不一樣,以我熟悉的幾個產業(yè)來說:
?
獵頭:對成就的渴望、執(zhí)行力,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行動
建筑業(yè)業(yè)務:和客戶的工程師建立關系、了解客戶最新項目進而了解需求
FMCG的業(yè)務:了解每個通路的特性、知道不同產品在不同通路要怎么溝通與做預測
?
每個都是業(yè)務,都是扛業(yè)績、需要目標導向的工作,但你在面試這三個職位的時候,如果只能提出:“喜歡和人相處、目標導向、主動積極”在有競爭者的情況下,實在很難勝出。【產業(yè)研究】要怎么做到這么深入?
?
1.相關產業(yè)工作經驗,透過工作,和同產業(yè)不同職能、不同公司的人交流
2.訪談訪談再訪談,這種深入的insight是百度不到的,只靠查資料問到深入一定爆
3.善用建筑人才網,去把同產業(yè)的所有類似的職位工作需求都看完
4.善用筑招網,去看看同產業(yè)的人,都怎么寫自己的關鍵成就,去推敲出工作關鍵
?
?
【3.招募流程大解析】
?
為什么我不用“面試”而要用“招募”?
求職者為什么要懂招募流程?
懂招募流程有什么好處?
?
當你懂招募流程,站在更宏觀的視野看待面試時,就可以站在HR以及用人主管的角度,透過換位思考,更容易做溝通以及拿到offer!
?
首先,我們先思考,企業(yè)存在是為了?
?
這問題太廢了,企業(yè)存在很大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賺錢?。?/span>
?
那企業(yè)為什么要招募?因為人不夠,人不夠就要招募阿!如果你的【產業(yè)研究】做的夠深入,你可以回得更深入,《公司營運》=《A部門》+《B部門》+《C部門》...
?
公司獲利來自公司營運時產生給顧客的價值,而當任何一個部門產能不足的時候,部門主管(俗稱hiring)就會申請要招募人力、請人資部門(俗稱HR)進行招募,HR就拿著部門主管開出來的條件,到人力市場上看有沒有適合的人才。意思是,如果你把自己當成商品,產品真正的使用者是部門主管,hr是初步篩選!
?
HR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做考核,考核是否要把你送去部門主管面前,因此,在跟HR對談的時候,HR問的問題基本上回答的角度,從以下兩個出發(fā):
?
“求職動機、基本能力”
?
例如:“你的專業(yè)在念什么?”→:(回應完后)我在xx專業(yè)透過xx課(專案、活動)發(fā)覺自己xx特質,因此開始找xx領域的工作
?
或是:“你的上一份工作是做什么的?”:(回應完后)上一份工作適合我的地方哪些、不適合的哪些,因此,想找與自己xx特質關聯(lián)度更高的工作,例如xx領域的xx工作(或是xx文化)無論什么問題丟過來,最終的結尾就是要牽線牽回自己“為什么在這里”。
?
要做到這種近乎鬼打墻的牽線,【產業(yè)研究】與【認識自己】要做得夠深入!很多強者我朋友“很會面對部門主管”但很不會面對“hr”,關鍵就在,這些強者我朋友都太強調自己的能力與特質,而太少敘述求職動機,導致如果跟部門主管面試談的話,部門主管會覺得自己喜歡跟這樣的人工作而錄取、hr會因為求職動機薄弱而拒絕!
?
所以,對面HR的時候,要清清楚楚得傳遞信息是:
?
1.求職動機──我為什么會想來這家公司面試、為什么是這個職位
2.了解產業(yè)價值鏈──大方向上搞得清楚這個產業(yè)方在干嘛,我不是來亂的基本上,這兩個信息有傳達且HR認同,沒有理由見不到部門主管。
?
那么,部門主管呢?
?
以世紀帝國的角度,如果你是伐木工,部門主管就是當初把你誕生且叫你去伐木的人!
?
意思是,溝通的時候邏輯就跟hr不太一樣,hr是一個守門員的概念,hr很難檢測你的專業(yè)能力(但都找你來面試了,能力先放一邊吧)能測驗的就是你的求職動機跟搞不搞得清楚工作在干嘛,部門主管就是“用你&對你負責的人”,你的人事成本、你的績效,就算在他的績效里面!所以部門主管考慮的不是打空炮的“合格不合格”,而是“他有沒有辦法跟你一起做事?”或是“他底下的人有沒有辦法跟你一起做事?”有沒有辦法一起做事是一堆問號背后的結果,例如:
?
“你的人格特質與這個職位合適度有多高?”
“你的人格特質與這個團隊一起運作的話,合適嗎?”
“你最想做、會賣命的工作領域是什么?是我這個部門現(xiàn)在缺的嘛?”
“你喜歡什么樣的團隊?你過去在什么樣的團隊中運作效率比較高?”
“你喜歡什么樣風格的管理模式?過去在什么樣的運作模式中效率比較高?”
如果求職流程“結束在投履歷”→學經歷不到位、履歷或求職信有問題
如果求職流程“結束在HR面試”→求職動機不明確、無法說服對方你真的想進這產業(yè)
?
以上兩個是有“高低之分”:拿不到面試就是履歷或求職信需要調整、或是自我實力整體要再提升,有見到hr見不到部門主管就是求職動機不明確、要再加強【認識自己】與【產業(yè)研究】,
?
那見了部門主管卻沒拿到offer呢?原因就像前面說的“他覺得有沒有辦法跟你一起做事”或是“他覺得底下的人有沒有辦法跟你一起做事”。先別急著覺得自己很差,聽聽下面的故事。
?
在獵頭公司工作的時候,我曾經送一個我自己覺得賣相很好、工作態(tài)度積極的求職者,去一家外資公司面試,結果我的同事說:
?
“除非這家外資轉性,不然他應該就是去當綠葉的”后來果真這個求職者錄取一堆超優(yōu)的工作機會,相較普通的這個外資機會卻沒拿到,我就請教我同事為何如此先知神準,他說:“這家外資女生就是找乖乖牌溫和溫和的,你送的這個太積極太有野心,他們不愛。”
我追問:“可是之前xx職位他們不就要很積極的嗎?”
我同事回應說:“那個缺要的是"男生",這個缺要穩(wěn)定乖乖牌、沒野心、太積極的學完馬上走不愛。”
或是強者我學姊在找券商分析師的工作,面試的時候強者我學姐說:
“我知道最近景氣很不好,但我相信團隊運作還是需要人,我愿意領較低的薪資、做一樣的事情,等未來景氣復蘇在調薪也沒有問題?!?--2008金融海嘯時
對方很真誠的跟他說:“你的學經歷很好,很優(yōu)秀,如果是三個月前我們新同事還沒進來前我會錄取你,因為我們當時缺xx領域,會很愿意錄取你,但我們現(xiàn)在要找的這個職位對你來說,可能挑戰(zhàn)性太低,以我們過去的經驗,這個職位錄用你這樣經驗的人,待不超過一年,我個人還是建議你往其他公司、符合你期望的工作去找?!?/span>
?
部門主管在決定要錄取一個人的時候,考慮的包含:
?
“能力”是否太高?他還想繼續(xù)往上爬嗎?太低?有低到不能教嘛?
“職涯方向合適度”短期有適合他的嘛?長期呢?會不會一下就走?學到多少他會走?
“人格特質合適度”我的團隊風格適合他嘛?他在怎么樣的環(huán)境才會有正常的表現(xiàn)?因此,見了部門主管除了能力不足拿不到offer之外,其實很大一部分的人是“職涯方向合適度”跟“人格特質合適度”的不符合。
?
如果錄取一個人能力夠但工作對他來說沒挑戰(zhàn)、且他還想往上爬,那人會走,能力夠但工作氛圍、氣氛不適合,相處起來綁手綁腳,過不久也會走。
?
因此,如果走到最后一關沒有被錄取也沒關系,除了能力之外,常常也是hiring覺得“人格特質或職涯方向上有更適合的人選”而已。
?
最后,總結一下“招募流程”
公司營運上人力有缺口>Hiring與HR溝通條件>HR去篩選>HR面談第一次>進入部門主管>結果
在面試之前,可以先看看流程圖、站在HR跟部門主管的角度想想,或許會有更多不同的想法,讓自己的面試準備更加完善!
這系列文寫到這邊已經到了尾聲,剩最后的“追蹤管理”其實絕大多數(shù)的技巧已經寫完了,算了算“總工時”我應該花了超過50個小時在這整個系列文上面。
?
會寫這些文章其實是一點賭氣,過去生活中就會一直和朋友聊“職涯”,以及聊到之后想寫些“求職短文”來讓更多人找工作更順利。其中一個朋友聊到:“誰會想要看找工作的討論文?”“有人會花超過10分鐘看你的文章嘛?”“網絡的注意力是10秒,你確定有人要看嘛?”
?
其實就因為這段對話、一個賭氣,就將之前一直在“口頭分享”的概念,轉成文字。寫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很猶豫,因為內容越寫越硬、越寫越生硬難懂,我就越想起:“到底誰會花10分鐘以上看你的文章?”其實我不知道,到底做在電腦螢幕前/拿著行動裝置的你,到底為什么要花時間看我的文章?看了我的文章你感覺是什么?同意什么?不同意什么?我真的不知道。但我知道,會想寫這些文章,是過去實習/求職/工作...的時候,接受過太多別人的幫助,當自己稍微有一點點能力的時候,想轉過身來做點事。
?
如果愿意的話,告訴我為什么你要看這篇文章、甚至這系列的文章?看到現(xiàn)在你的感想是什么?同意什么?不同意什么?謝謝!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