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些地方,項目剛剛舉行完隆重的開工儀式,機械轟鳴、彩旗飄揚、媒體報道密集,沒過多久現(xiàn)場便人去樓空,荒草叢生。這類“開工即停工”“只為露臉”的項目現(xiàn)象頻現(xiàn),不禁讓人質疑:既未準備充分,為何要倉促啟動?背后到底是誰在推動,又為何屢禁不止?
?
一些重大民生和產業(yè)項目原本承載著群眾的期望與地方發(fā)展的重任,但有地方卻將開工儀式變?yōu)橐环N“政績表演”。半月談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諸如“湊數式開工”“重復開工”“強行推進”的現(xiàn)象在部分地區(qū)已非個案。
例如,西部某城市一座橋梁改造項目,在2022年高調舉行開工儀式,隨后因前期高壓線路遷改工作未完成,工程匆匆停擺,至今仍無實質進展。項目圍擋封閉,內部長滿雜草。據了解,該項目原計劃720天完工,如今工期已過,卻仍舊停滯。
一位熟悉該項目的業(yè)內人士透露,為了在集中開工儀式中“湊夠數”,地方政府在前期工作尚未完成時就宣布開工,結果導致設備進場即撤,項目“走個過場”。
?
不止有開工即停的情況,更多的則是論證不足、批復未到位便匆忙上馬。例如,江西撫州某溫泉小鎮(zhèn)項目,前期未科學規(guī)劃,也未評估實際發(fā)展?jié)摿?,便大張旗鼓啟動工程、配套建設一應俱全,最終因脫離實際需求,投入打了水漂,成為典型爛尾工程。
廣西柳州的地鐵項目也被列為典型案例。未取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前便上馬建設,資金來源依靠舉債融資。數年施工后仍未獲批,項目因此停工,不僅帶來巨大財政負擔,也嚴重影響政府形象。
此外,一些地方還存在“重復開工”亂象。某地區(qū)春季集中開工的35個項目中,有6個曾反復舉行開工儀式,甚至有個別項目三次“開工”,群眾不禁質疑:“上一次開工算數嗎?為什么要一而再地表演?”
?
這類以“熱鬧”為主、以“作秀”為先的行為,不僅浪費人力物力,也逐步消耗了群眾對政府工作的信任。一些重大工程從“希望工程”變成了“失望工程”,不但沒有帶來發(fā)展效益,反而成為社會焦點和負面典型。
蘇州大學地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劉成良指出,集中開工本應是展示地方發(fā)展活力的窗口,但若過分追求項目數量,忽視質量和可持續(xù)性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廣西行政學院專家也指出,一些官員對“是否開工”過于執(zhí)著,熱衷于“造政績”,卻不愿花時間深耕項目落地,實質反映了“浮在表面”的工作態(tài)度。
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(fā)展學院教授魏萬青強調,當前地方考核仍普遍偏重開工數量與進度排名,導致部分政府部門陷入“數字崇拜”,忽略了項目長遠的社會與經濟效益。
?
一些基層干部也直言,在“上級比拼”氛圍中,項目被強行推進,目標被硬性壓實,導致基層干部只能“硬著頭皮湊進度”。而上級部門往往只看項目是否開工,卻很少問項目能否按期建成并發(fā)揮效益。
此外,監(jiān)督機制的不完善也助長了這一亂象。許多部門各自為政、缺乏聯(lián)動,導致重復開工、蠻干上馬等問題未能及時發(fā)現(xiàn)。廣西財經學院教授許露元指出,項目備案流程仍存在漏洞,容易掩蓋真實進度。同時,部分地區(qū)監(jiān)管偏軟,“提示式”監(jiān)督常代替“問責式”治理。
?
近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(fā)修訂后的《黨政機關厲行節(jié)約反對浪費條例》,為杜絕此類“開工作秀”提供了制度抓手。相關專家建議,以此為契機,推動績效考核從“重數量”向“重成效”轉變,對數據造假、資源浪費等行為絕不姑息。
魏萬青等專家呼吁,修正當前“數字導向”的政績觀,應減少對“開工數”“簽約率”等粗放性指標的依賴,更加重視項目推進質量、運營效率與群眾滿意度。
在項目監(jiān)管上,應建立可追溯、透明化的管理平臺,確保全周期動態(tài)跟蹤。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,對重大項目實施獨立審計與實地抽查,并加強紀檢、審計等部門協(xié)作,對弄虛作假者依法依規(guī)嚴肅處理。
?
集中開工本是提振地方信心、展示建設成效的有效方式,但若淪為“刷數據”的舞臺,最終只會敗壞民心、透支信用。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,離不開實事求是的項目推進,也需要正本清源的政績觀引導。
唯有嚴肅問責機制、健全監(jiān)督體系、回歸群眾需求,才能真正讓項目建設成為推動發(fā)展、改善民生的“引擎”,而不是虛假的“政績工程”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