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恨一個人,會拉黑、曝光、破口大罵;而真正“文明”的方式,是建議他去做一份看似體面、實則身心煎熬的工作——比如去當管理咨詢顧問。這是一種無需動手卻極具殺傷力的“懲罰”:他會在表面風光中逐漸耗盡精力,在無盡加班與情緒內(nèi)耗中徘徊,甚至連崩潰都必須克制而得體。相比于顯性的報復,咨詢是一種更隱蔽、更持續(xù)、也更“高效”的方式。
?
咨詢顧問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“自由996”。很多行業(yè)996是臨時加班,而咨詢顧問的996是日常默認,沒有人強迫你熬夜,但項目的進度、客戶的反饋、團隊的氛圍,讓你不加班都顯得不像真的顧問。工作日早上九點開會,十點被客戶一通追問,中午匆匆扒口飯,下午會議接著來,晚上團隊復盤,深夜開始“真正的工作”:畫PPT、調(diào)格式、查數(shù)據(jù)、改邏輯,凌晨兩點還在撕前一版重新做。咨詢的強度不是制度推動的,而是項目本身將人自然裹挾進高壓節(jié)奏。
?
而在這高強度下,咨詢顧問往往會陷入一種“價值感錯覺”。表面上看,他們接觸的是行業(yè)頭部企業(yè)的核心戰(zhàn)略、高層會議、頂層架構設計,實則不過是把客戶說過的內(nèi)容用結構化的方式整理出來。畫得再漂亮的戰(zhàn)略地圖,可能在客戶的會議上連多看一眼都得不到。一場方案匯報會,客戶領導要么刷手機,要么開小差,甚至一句“這不是我們要的”就能推翻你熬夜做出的幾十頁PPT。久而久之,你會覺得自己更像一位被美化的“文案搬運工”:搬話術、搬數(shù)據(jù)、搬結構、搬套路,然后在反饋和修改中反復打磨,感受不到任何真正的創(chuàng)造價值。
?
至于收入,很多人對咨詢顧問的第一印象就是“工資高”。確實,月入三四萬并不少見,年薪幾十萬也有不少。但一旦換算成時薪,情況就變得不那么美好了。出差占滿大半個月,每天工作十四五小時,一個方案從行業(yè)研究、用戶訪談、邏輯拆解,到版本修訂、視覺優(yōu)化,再到客戶反復打回重做,勞動強度之大堪比流水線。而當你算清楚每小時收入,也許真的不如城市街頭擺攤賣炸串的攤主來得實在。咨詢顧問的體面只存在于朋友圈里,真實生活是一張張眼花繚亂的PPT和逐漸模糊的作息時間表。
?
更殘酷的是,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“咨詢跳板論”正在逐漸失效。很多咨詢新人入行時雄心勃勃,信誓旦旦只做兩三年,之后去投行、甲方戰(zhàn)略部,走上年薪百萬的光明大道。但現(xiàn)實往往是,當你每天被項目壓得喘不過氣、連周末都在加班,根本沒有時間精力規(guī)劃“下一站”;兩三年后也許連更新簡歷都心力交瘁,最后只想找一份朝九晚五、準點下班的普通崗位,換來一點點生活的喘息權。而且,咨詢行業(yè)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標簽,也常常讓你在轉型路上被誤解為“不會落地”“只會PPT”“脫離實際”,跳板最終變成雞肋。
?
實際上,在整個大環(huán)境趨于保守和用人謹慎的背景下,咨詢顧問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空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寬廣。少數(shù)人確實成功跳槽進入大廠戰(zhàn)略部或者跨國公司,但大多數(shù)人仍然卡在咨詢行業(yè)的天花板里,上升難,離開更難。
?
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“體面”地整一個人,不如誠心誠意地建議他去做咨詢。這種方法既不違法,又不激烈,卻能有效地讓他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和持續(xù)內(nèi)耗之中。他每天都會在“我是不是不夠優(yōu)秀”和“我是不是快要晉升了”的雙重焦慮中拉扯,一邊工作到深夜,一邊默默脫發(fā);一邊和客戶談項目,一邊忍受被否定的自尊崩塌;一邊在PPT世界里沉浮,一邊看著朋友圈里的其他人朝九晚五、正常生活。
?
客戶、項目、PPT、凌晨的航班、永遠不準時結束的會議……這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替你“懲罰”他,讓他在高壓中慢慢熬出社交退化、身體透支、情緒耗竭,而最致命的是——他還必須打起精神,保持職業(yè)微笑。這種高壓又無法釋放的狀態(tài),才是最隱蔽也最持久的打擊。
?
表面光鮮、收入尚可的咨詢行業(yè),實則隱藏著超負荷的勞動、極低的成就感、難以兌現(xiàn)的職業(yè)跳板和不斷縮水的身體與情緒資本。所以,真正了解咨詢的人,往往不會輕易走入其中。除非你真的熱愛問題解決、極度自律并能從壓力中汲取力量,否則這場看似精英光環(huán)的游戲,可能最終只是一場讓人筋疲力盡的“體面消耗戰(zhàn)”。
?
如果你真的希望一個人被生活好好“教育”,推薦他做咨詢吧。無需動手,這份工作自會替你完成一切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