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我有一個一輩子都忘不了,關(guān)于自我介紹的小故事。在約40 人參加的研習班上,每個人都要自我介紹,但居然有人能不間斷地說了15 分鐘,而且內(nèi)容幾乎都在自夸!大家都覺得那個人很煩......。
他的行為也壓縮到了其他人的發(fā)言時間,最后只好以快速帶過來結(jié)束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包括我在內(nèi),當時在場的所有人,應該一輩子都會記得他吧?(當然這是指不好的方面?。┧哉f,沒有比冗長的自我介紹更令人感到困擾的事了。
1. 自我介紹愈短愈好
?
說得極端點,「自我介紹愈短,大家會愈感激你」。但棘手的是,有怯場癥的人偏偏說話容易過于冗長,就如我之前提過的。因此在尚未習慣,請事先將要說的內(nèi)容簡要整理好,也先估算好時間。
具體來說,自我介紹要在「一分鐘內(nèi)」結(jié)束。
好比說,在20 人的聚會上,一個人若自我介紹3 分鐘,這樣就會耗掉一個鐘頭。而如果參加者為數(shù)眾多,要考慮到司儀或主辦者、其他參加者的立場與狀況,請留意說話要簡短緊湊。
?
2. 不需要多余的開場白或借口
?
「今天來這里,我沒想到要臨時自我介紹......」
「就算要我自我介紹......但我什么都沒想就來了,突然想不到要說什么.... ..硬要我講的話就......」
事實上,第一次來上我的課的人多半會這么講。自我介紹當然不會事前告知?!富ハ嘀缹Ψ降拈L相與名字,希望能夠更了解彼此」這是主辦者的用心,所以像「我什么都沒準備」的借口是沒有意義,也沒有禮貌的。如果你說話的方式充滿「被迫去做某件事」的「不情愿感」,就會破壞當場的氣氛。
在本來就已經(jīng)很短的時間內(nèi),還說些「我沒想到要自我介紹......」、「謝謝您指定像我這樣的人來自我介紹......」之類多余的說明或開場白,便是說話冗長的原因。即使對方希望你發(fā)言而指名你,也不需要說些過度謙虛的話,如:「就以我這別腳的自我介紹......」、「就由我這不擅演講的人.. ....」內(nèi)容不需要長,沒有說得很出色也完全沒關(guān)系,別讓場子氣氛凝結(jié)就好!
請記住「打招呼→鞠躬→自我介紹→收尾」這簡單的公式,再根據(jù)所需來添加內(nèi)容就沒問題了。
在商務會談之類的場合上,則是打招呼、報上頭銜、姓名等,便馬上進入正題。
?
3. 清楚說出自己的名字
?
自我介紹時,最忌諱讓別人「聽不清楚你的名字」。
我在課堂上,也會請學生一開始就介紹自己;但怯場癥者說話都很小聲,有8 成的人說話時,別人都聽不清楚他們的名字是什么。這樣便失去了自我介紹的意義。
當別人聽不清楚你的名字,就必須要再次確認,而這讓聽者又多了一道確認手續(xù),請務必注意。有時會因現(xiàn)場情況而不同,但原則上要報出自己的全名。這樣別人才聽得清楚。另外,配合地區(qū)或聽者的年齡層,若將姓名與地名或名人做出連結(jié),就更容易讓人一聽就明白。
在自我介紹時,向聽者說明你的名字怎么寫,有助別人聯(lián)想,能給人良好印象。
?
4. 不要東扯西扯
?
讓人印象深刻、容易明了的自我介紹,重點就是不要東扯西扯。例如,談到自己興趣時,「我的興趣是看書、看電影跟打高爾夫。我最近讀了○○,最近看了△△的電影......,打高爾夫球的最佳成績是○○......」如果一口氣就列出好幾項,就會分散聽者的興致,讓人無法記住你的資訊。
基本上,一則演講就說一則小故事。配合聽眾,聚焦于一個重點。
比起陳腔濫調(diào),有意外驚喜的事物更能令聽眾印象深刻。
?
5. 行為舉止看起來要冷靜沉著
?
要讓初次見面的人對你有印象,最重要的就是外表與行為舉止的呈現(xiàn)。爽朗的笑容、俐落的姿勢、機靈的舉止,都能吸引聽者。不要一邊動作一邊說話,將行走、敬禮等動作一個個地分開進行,才能給人俐落有美感的印象。(延伸閱讀:第一印象很重要!弄懂真正的關(guān)鍵,別把力氣用錯地方)
常言道:「先語后禮」,也就是「先說話再敬禮」的意思。在公共場合,比起一邊道早、一邊敬禮(一邊動作),說完「早安」后,再仔細敬禮,形象會更為沉穩(wěn)。
在新單位的自我介紹范例
各位早安?。ǖ谝宦暫苤匾穸稊\地打招呼吧?。?br>
敬禮(此時聽者會給予回應,所以要一邊聽大家的回應,一邊慢慢敬禮)
我是今天從財務部調(diào)來業(yè)務部的XXX。在廣大的田里有著一絲光輝的意思。(簡單介紹自己,根據(jù)所需增加內(nèi)容)
雖然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,但我會好好努力,請各位多加指導?。ㄊ瘴驳恼泻粽Z)
再次敬禮(聽者若給予掌聲,就邊聽邊敬禮)
?
6. 注意聽別人說話
?
不擅于在人面說話的人,特點就是「完全聽不進別人在說什么」。在輪到自己前,都只想著自己的演講內(nèi)容,而不去關(guān)心別人說了什么。當自己的部分結(jié)束,又會在腦袋里開起「反省大會」,仍然沒在聽別人說話......這樣的人很多。
從態(tài)度就能知道一個人「有沒有在聽別人說話」。老是低頭或面無表情,抱持漫不在乎的態(tài)度,就會給人不好的印象。而雙手抱胸或翹二郎腿等暗示拒絕的姿勢,也可能會被別人當作是「我不想聽你講話」的意思。
在別人說話時,請微笑點頭,展現(xiàn)出關(guān)心的態(tài)度吧。想一想就能明白,當輪到你說話時,如果別人有所回應,你會有多么開心。另外,「有意識地去聆聽別人說話」,也有助于排解等待時的緊張感。等待自己上場時,還有說完話后,都要有意識地去聽別人說話,這不僅能夠提升你的形象,也能減輕緊張感,實屬一石二鳥之計!
有時會有人問我:「雖然您說要在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,但一直盯著對方瞧,是不是不太好呀?」
其實「看著對方的眼睛」,并不代表「一直盯著人家瞧,不轉(zhuǎn)移目光」。你當然可以配合內(nèi)容節(jié)奏,不時看一下資料;或時而雙手交叉抱胸,細細思考。反過來看,當對方正在思考時,你也可以暫時將目光移開。切記不要「以自我為中心行動,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」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