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面試被問「工作空窗期」怎么解釋?簡歷如何呈現(xiàn)?獵頭給你的應對建議
求職時,總有些長青題令人困擾,尤其隨著現(xiàn)代職場的工作愈來愈短命,除了要思考離職原因的妥當陳述外,還多了煩惱「工作間的空窗期」該如何做回答。
空窗期,在不同階段職場人身上,都有著不同的包袱。
對于資深職場人來說,一旦開始轉換、轉型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可能要經歷過好幾次的轉換,變動狀況才會逐漸趨緩。甚至,待業(yè)期也比我們過去所想的更長,兩者相加并不簡單,怕受到雇主的質疑,對自己的信心度也下降不少。而對于資淺職場人來說,年輕照理說應該處處是機會,但當履歷出現(xiàn)了多次空窗期,卻更容易招致「這個人浮浮」的印象,工作的被信賴感先被打了折扣。
因此這篇文章,筑聘網小編想來聊聊空窗期,這也通常是求職者容易忽略的魔鬼細節(jié)之一。如果最近你正在檢視職涯轉換、思考離職原因的陳述,或是因為幾次「斷層」而苦惱,或許我們能再重新?lián)Q位看待,能有什么地方再做優(yōu)化的。
1.空窗期是什么意思?
?
所謂空窗期,指的是你從一個工作離開后,直到進入另一個新工作的待業(yè)區(qū)間(Between Job),譬如:
業(yè)務經理, 2017-08 to Present
業(yè)務專員, 2014-01 to 2017-06
那么,你的空窗期就是2017-06~2017-08,總共兩個月。
通常,如果你的職涯經驗之中,沒有過多的空窗期,譬如6份工作中,僅有2次的空窗期,甚至期間短于2~3個月內,那可能不會遇到來自雇主太挑戰(zhàn)的問題。
但若是你的6份工作中,就有3次以上的空窗期,甚至空窗期間有些“長”,譬如超過3個月以上,那么這樣的情形就要警覺了。你可能更容易被問到:
你為什么離開上一份工作?
為什么近期有多次跳動呢?
A工作與B工作間,有休息四個月,這段時間都在做些什么?
每份工作中,待業(yè)期間都比較長,是為什么呢?
也許你會認為:「空窗期應該沒什么吧,我還是有持續(xù)在工作,或找到工作銜接呀?!鼓敲?,我們再來看看雇主為什么會這么有「反應」。
?
2.換位思考來看空窗期
?
我們舉個例來說,如果你的簡歷是長這樣(先不論職位角色的成長變化,單純以「工作期間」來看):
A職位, A公司, 2017-03 to 2018-01
B職位, B公司, 2015-05 to 2016-11
C職位, C公司, 2014-06 to 2015-01
那站在招募、篩選者的角度,會是這樣在看的:
A職位, A公司, 2017-03 to 2018-01 =工作10個月,目前休息2個月
B職位, B公司, 2015-05 to 2016-11=工作1年7個月,中間休息3個月
C職位, C公司, 2014-06 to 2015-01 =工作8個月,中間休息4個月
現(xiàn)在職場變化之快,「即戰(zhàn)力」是很重要的,不論是展現(xiàn)在外在環(huán)境、競爭者狀態(tài)、工作內容、個人心態(tài)的銜接上。若我們面試的非新建職位(意即:一個全新創(chuàng)立的角色、全新的業(yè)務內容,需要時間耕耘與精力投入去開花結果),那雇主自然期待求職者,是能快速上手、并發(fā)揮影響力的。因此,站在雇主招募的立場,看以上的例子,會自然有些聲音:工作期間都不長+休息時間都較久。
而以此動機,展開了各種問題的試探,去驗證這份他們內心的擔憂,譬如:
這位求職者的平均在職時間比較短,是不是有隱性的因素?
每次工作銜接都有空窗期,求職者銜接職場的心態(tài)為何?
這樣的即戰(zhàn)力程度是不是不高?(馬上能成熟作業(yè)程度)
雇用此人的風險是不是太高?(薪資成本、訓練時間、他人指導時間、上手意愿等)
3.如何做好準備?
?
而先了解對方所重視的事,再開始展開溝通才是有效率的。因此,切換回我們的立場,有幾件事情是可以先做好準備的:
簡歷呈現(xiàn)
在送出簡歷前,若希望先建立閱讀者的正面印象,你可以做的是:每個工作旁邊的工作期間,可以先不必包含月份,以年份范圍做顯示。這可以避免閱讀者在第一時間,先看到工作崗位之間間隔產生拉起警報。譬如剛剛的例子會變成:
A職位, A公司, 2017 – 2018
B職位, B公司, 2015 – 2016
C職位, C公司, 2014 – 2015
但請注意,這方式僅是希望能優(yōu)先通過簡歷篩選階段。若通過了篩選階段,有些雇主會請求職者填寫公司既定的求職者背景資訊,在這階段的信息,我會建議填入實際的工作期間,包含了月份,模糊、留空都會容易引起猜疑,這只會讓面試進行變得辛苦的。尤其在最后得到聘書前的背景調查,若是出現(xiàn)核對不一致的情況,只會減損自己個人的信譽,甚至失去得到Offer的機會。
盡可能在我們可以控制的范圍做好準備,對對方可能的擔憂做出恰當的解釋(甚至直接點出),避免出現(xiàn)單方面辯護的呈現(xiàn)。
面試回答
?
如果你在面試期間,被詢問到空窗期的問題,請先回想我們剛提到雇主可能的擔憂,并掌握回答核心:即便身處在空窗期,也要顯現(xiàn)「忙碌積極」,而非「閑置」的狀態(tài)。如果你的面試回答是呈現(xiàn)狀態(tài)閑置、待業(yè)過久、找不到工作,如此的印象就會更讓雇主無法產生「即戰(zhàn)力」的信心。
掌握「忙碌」這核心,我們可以稍微調整回答的方式,像是采用:
承接臨時的專案–你可以回答你在這段期間,進行了什么與自己領域內相關的任務。甚至在履歷的角色呈現(xiàn)上,使用「顧問」、「專案」一職來轉化空窗期的呈現(xiàn),譬如:
A職位, A公司, 2017-03 to 2018-01
AA職位(eg顧問、專案工作者), AA公司, 2016-11-2017-03
B職位, B公司, 2015-05 to 2016-11
C職位, C公司, 2014-06 to 2015-01
但別忘了,這種過渡期的回答,還是得要能「說得出什么」,不管是:專案項目是如何、相關使用的技能、取得的成就、合作對象為何。能有切實地回答,才能顯得空窗的積極度(攸關即戰(zhàn)力)、實際經驗的持續(xù)積累,甚至消弭雇主對真實性的疑慮。
當然,還有其他的優(yōu)化方式,像是:自行創(chuàng)業(yè)(回家中事業(yè)幫忙、自行嘗試創(chuàng)業(yè))、志愿工作(為某社團、組織服務)、再度進修(精進某職場技能,更有戰(zhàn)斗力),也是可以考慮取代空窗的呈現(xiàn),加入到面試回答的對應。
但也請要小心:這樣的運用,也會需要視公司文化來決定。譬如,對于保守型的雇主、公司,對于員工曾自行創(chuàng)業(yè),似乎不是這么親睞。但有些需要做轉型的公司,卻會予以而加分。甚至,這需要配合應征的國家文化+公司文化,一同考量進客制履歷的撰寫、面試的應答中。
雖然現(xiàn)在裁員、縮編頻繁,非自愿失業(yè)的機會大大增加。有些情況下,站在雇主、第三方招募眼中,確實仍還是會對待業(yè)中的求職者有刻板印象。譬如,認為還在線上的求職者是較佳的人選,因為他們避免掉了「被裁員」,應該是比較優(yōu)秀的。這比起需要時間培訓,站在即戰(zhàn)力的銜接,反而導致被動求職者比主動求職者更有吸引力的狀況。
但回過來求職者的立場,雖然我們不能一時扭轉刻板印象,但只要知道自己真正空窗的原因,并試圖了解雇主為什么產生疑惑,還是能幫助我們如何在簡歷、在面試對應中,定位自己,來上升被錄取率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