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接近畢業(yè)生邁入職場的時間,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,除了學生就學的狀況多少受到影響之外,隨著景氣緊縮,市場需求不明的狀況下,許多企業(yè)紛紛縮減原來要招聘的員額或是干脆停招,讓今年即將畢業(yè)的職場新鮮人面臨了更嚴峻的求職挑戰(zhàn)。
當然,要邁入職場被視為專業(yè)人士看待,再怎么說都是令人開心的事情。許多在學校成績優(yōu)異、社團經(jīng)歷漂亮的畢業(yè)生,更是摩拳擦掌希望能夠在工作上好好表現(xiàn)。在用對的那只腳踏入職場前,第一份工作打雜,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,自己有可能會因為什么原因離開職場?除了企業(yè)文化不如想像、工時太長、工作內(nèi)容與期待不符,或許很常聽到的還有一個是覺得自己被虧待或不被重用?
如果我們試著回顧自己人生每個階段的菜鳥時期,無論是剛進入新的學校、新的年級、新的科系或新的環(huán)境,幸運的話,我們可以很快摸索出當下環(huán)境的生存之道(明示、暗示的規(guī)則),建立說得上話甚至可提供具體建議的人脈,甚至是開始做出些自己的代表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或?qū)F體產(chǎn)生貢獻。如果萬一不幸,讀的科系沒興趣、對社團活動興趣缺缺,也沒交到幾個說得上話的朋友,摸摸鼻子即便混到畢業(yè),只要拿得到學位證書,也沒人會過問你的過去。
但進入職場,當自己的表現(xiàn)就是用金錢衡量的等式時,不免想要一直去試探自己身上的標價,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認為的價值?職場沒有既定的課表,也沒有人會告訴你修完這個學分,你就可以進入下個關卡。更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,你看著前輩或身邊的同事在公司混得如何,默默地去揣摩自己該累積的技能、經(jīng)驗,也盤點自己缺少的部分。
對于公司來說,訓練新人需要一些沉沒成本,特別是針對剛出社會志趣不明顯,也不確定會在公司待多久的新鮮人更是。如果幸運的公司有體系完整的教育訓練,還有明訂的訓練時期,新人可以減少一些自己學習碰撞的學習成本。但如果是老師傅帶著學,師傅有時間能教多少,新人能吸收多少,真的就看個人運氣和功力了。
碰到?jīng)]人教或者是被指派團隊內(nèi)最吃力不討好事情的人,也是最有可能萌生離職念頭的人。無論是幫忙打電話、影印、跑腿、訂便當,或是聯(lián)系廠商還是做報表,看來平凡無奇卻一直重復的事情,往往會讓許多職場新鮮人萌生不如求去的念頭。
職場上也多的勵志文章,鼓勵頭腦里不時冒出自己在打雜想法的新鮮人,多去探究自己手邊的雜事,在整個公司的業(yè)務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?例如問自己:為什么要做這件事?,答案很有可能是以前就是這樣做、因為前輩沒空做、做這件事情太花時間沒人想做,或是這是必要但花時間的工作、我們都是這樣訓練新人熟悉業(yè)務等等。
或許,我們也可以多問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是我做這件事?這時候的答案可能就很多元了,最直觀的可能是你最菜跟時間最便宜、新人都要經(jīng)歷這個階段或這是給你的訓練。我們也可以試想另一個問題,如果不是我,這件事會是誰來做?其他人比我多會了什么,他們現(xiàn)在在做什么事,所以才不用做這件事呢?
后面的問題,反而能夠清楚地指引現(xiàn)實跟可努力目標的差距。無論是看得到的業(yè)績目標、成交比例、議價能力、簡報能力,或是相對隱形的人脈網(wǎng)絡、對于事件與政治判斷的敏感度與向上或平行管理能力。找到那些背在前輩身上的勛章或關鍵字,試著往那個目標更靠近一點,讓自己的時間更值錢一點讓公司覺得讓你做雜事是浪費錢,或許可以讓職涯路上更有方向感,也可以從更客觀的視角,檢核自己達到的小小里程碑,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。
?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