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在過去幾年間,換了幾次工作,體會過各種組織內(nèi)風氣,有互相競爭;也有平均年資大我十年以上的;我也擁有回鍋老東家的經(jīng)歷,無論辦公室的一切是否熟悉,只要換環(huán)境,都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適應,適應周圍的人。
?
對于怎么快速融入適應環(huán)境,我寫給現(xiàn)在與未來的職場新人,也寫給自己,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。
?
最必要的三件事:充分掌握崗位職責、建立同理心、持續(xù)溝通。
?
充分掌握崗位職責
了解你所在部門單位目標,訂定自己的工作目標
聽起來很基本,做起來不容易。所謂的部門目標,有時候是清晰的,例如業(yè)績;有時候是抽象的,例如某個沒有量化目標的內(nèi)部專案任務。
?
在真正到職前,你能掌握的訊息只有面試所洽談的工作內(nèi)容描述;必須坐進辦公室,才能描繪出大家真正的目標、真正關(guān)切的事,來自于你們部門最高主管的期許、來自直屬主管期許,對準他們的想法,才知道怎么做正確的事、拿出主管群認同的表現(xiàn)。
?
有些人會自行解讀,這個單位該怎么做事、做出什么成績。但這是需要時間累積視野、累積格局。隨著年資漸增,你可以擁有清晰的觀點,可以定期跟主管們建議,同步彼此的想法。
?
回到到職前一刻,每個面試者,都應該要想盡辦法,了解主管們的個性,預測他們的價值觀,自然也可以快速理解,這個部門在他們帶領(lǐng)下,接專案、開發(fā)專案的準則是什么。
?
分工隨時都會調(diào)整、部門目標隨時都會變化,但判斷事情的準則,是大家會一直遵循的。
?
每日例行重要公事、工作模式
熟悉部門目標與工作流程后,請開始建立自己的工作模式,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各種任務。
?
衡量方式就是檢視自己每天是否保持心情平靜、甚至愉悅。
?
加班如果不是自己的效率問題所造成,而是他人不可抗力因素,學習放寬心;如果是自己的效率問題,就想辦法學習解決。
?
建立同理心
了解公司在產(chǎn)業(yè)的狀況、以及部門組織分工與政治風氣
從公司老板的角度來看,開公司就是每天在跟市場競爭對手比看誰先倒下;從公司升遷制度來看,就是看你跟你的同儕誰先占到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?
工作的本質(zhì)就是為了生存,為了賺取生活所需,大部分的人除非達到衣食無虞,才會開始思考自我成就。
?
競爭不是壞事,會讓整個組織不斷地進步,但合理的競爭是盡量在對的地方發(fā)揮自己所才,但通常更多情況是有人走歪路,因為不思長進,害怕失去權(quán)力,心力都花在捍衛(wèi)自己目前擁有的,因為自己不想學習,所以他能做的就是讓上進的人無法出頭,打壓比學習簡單多了。所以請畫出部門組織圖,了解部門內(nèi)分工與利害關(guān)系;如果有天成為主管,就了解各部門間分工與權(quán)力衡重。
?
順帶一提,這張圖在心里畫就好,不要真的畫出來,除非你很有把握檔案不會外流。
?
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,不是為了要攻擊別人的弱點,而是充分理解每個人在想什么,對某些人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太意外,知道怎么保護自己、甚至讓對方支持你,與他們相處協(xié)作,達成工作績效。
?
了解你的客戶
你要服務的對象,可能是內(nèi)部單位,也可能是外部客戶,可以的話,確實掌握他們的一舉一動,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,找出他們真正的需求,提供最好的服務。
?
?
持續(xù)磨練溝通技巧,達成目標
在采取任何行動前,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,往往就會做出無效的結(jié)果、甚至是錯誤,造成資源的浪費。
?
以執(zhí)行單位為例,工程師在施工前,都要跟設計師與需求單位充分了解最終目標,假設做出不如預期的成果,別人也會因為他花了很多心力,因為他的苦勞而給予贊揚。另一方面,如果是身為需求單位,更要學習溝通。如果表達不夠精準,或是沒有具備同理心,別人也不會樂意幫助你,自然也不會有完美的成果。
?
?
最后,工作很辛苦,所以要確保做自己喜歡的事
說了這么多,總歸一句就是工作很討厭,有太多事情要考慮,什么都不想會被說不思長進、想太多又把自己弄得很焦慮。我的信念就是,可以為了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,去做其他九十九件我不喜歡的事。不管是被人聘雇還是創(chuàng)業(yè),我都會確定在現(xiàn)在的環(huán)境,找到最想做的一件事。
?
例如當初在華碩電競部門,我很期待可以透過資料分析,確切掌握顧客的想法,想知道顧客到底是怎么使用我們的產(chǎn)品、他是開心還是痛恨還是感覺尊爵不凡呢?
?
為了收集這些數(shù)據(jù),每天有很多事情要處理,很多單位要協(xié)調(diào),建立這一切的基礎建設跟流程雖然很麻煩,可是卻不會用負面心態(tài)面對,只要想到資料進來就覺得很興奮。
?
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,但至少也是很重要的一塊,它可以支持你生活所需的物質(zhì)條件,成就你的想法。
也許我們沒辦法確保這一路都風和日麗,但我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,走出自己的一條路,體驗路上風景的美。
?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